查看: 11050|回复: 0

集装箱行业增收不增利 两大国企同类经营有待破局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8-9-21 11:32:2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图片1.jpg

⊙记者 时娜 ○编辑 全泽源
  在农业领域常见的丰年不赚钱现象,如今却在集装箱制造行业上演。挺过航运寒冬的集装箱行业,在“丰年”里出现了收入大增而盈利下滑的怪现象。
  2018年上半年,集装箱行业景气度继续向好,行业三大巨头收入全线大增。但是,中集集团集装箱业务盈利同比下滑68.64%,胜狮货柜逆势亏损210.4万美元,中远海发集装箱制造板块毛利率则跌至6.41%。
  行业增收不增利背后,是集装箱巨头们激烈的竞争。此前位居行业第四的中远海发全资子公司上海寰宇,近两年攻城略地,2017年跃居行业第三,今年上半年更是已直追行业第二,与行业老大中集集团形成正面对阵的态势。
  有趣的是,中远海发是中集集团重要的间接股东,为何两家有股权关系的中字头公司均从事同一个业务?这背后的历史渊源是什么?在央企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,后续能否“化干戈为玉帛”?
  好年景遭遇烂收成
  胜狮货柜没有想到,在行业复苏的当下,自己竟然亏损了。
  胜狮货柜8月下旬公布,今年上半年,公司实现营收9.69亿美元,同比增长62.9%,但仍亏损210.4万美元,而上年同期公司盈利1659.7万美元。由于产能利用不足,胜狮货柜7月已卖掉旗下亏损的惠州太平货柜工厂,缩减集装箱制造规模。
  中集集团也不例外。公司半年报显示,今年上半年,中集集装箱业务实现营收160.94亿元人民币,同比上升60.16%,但盈利仅2.14亿元人民币,同比大降68.64%。
  但是,集装箱制造商们,均在半年报里强调,预计今年全年集装箱需求仍将维持在较好水平。
  事实上,自2016年8月韩国最大的航运企业韩进海运破产后,低迷多年的航运业和集装箱制造业便迎来了触底回升。2017年,全球集装箱产量同比增长65.92%,达到370万TEU(标准箱,以下同),全行业企业盈利在2017年也出现拐点。
  然而持续走高的钢材价格蚕食了该行业的利润。截至2018年7月末,钢铁协会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已经较2016年年初翻了近一倍。而钢材成本在集装箱制造成本里,占了近三分之一。
  依据行业惯例,在需求旺盛的背景下,钢材等成本的上涨通常会转嫁给下游客户,但今年的情况却并非如此。
  上证报记者拿到的一份销售数据显示,伴随着市场转旺,中集2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单价2016年四季度开始上涨,11月份突破1万元人民币,2017年5月攀升至15350元人民币的阶段性高点。但之后却开始震荡向下,进入2018年后,价格继续下滑,二季度该尺寸箱价连续3个月低于14000元人民币。
  究其原因,胜狮货柜在其半年报中隐晦地给出了注解:市场竞争加剧。
  行业排位战两败俱伤
  公开数据显示,中集集团、胜狮货柜、新华昌多年来一直位居集装箱制造业前三位,上海寰宇居第四。在2016年之前,这四家企业在全球的合计市场份额接近九成。
  中远和中海两家大央企2016年合并后集装箱制造业务突飞猛进,原有的竞争格局被打破。
  2017年,上海寰宇集装箱年销售量从前一年的不足20万TEU飙升至接近50万TEU,跃居行业第三位。2018年上半年,其集装箱销售量进一步攀升至36.9 万TEU,与胜狮货柜差距进一步缩小,并直追行业第一的中集集团。
  排位上升的同时,中远海发集装箱制造业务收入占其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也持续上升,今年上半年达46.76%,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。而2016年,该业务的营收占比仅9.6%。
  巨头们排位赛厮杀的后果是拉低了整个行业的毛利率。
  中远海发的财报显示,2016年上半年,中远海发集装箱业务实现营收4.84亿元人民币,毛利0.77亿元人民币,毛利率为15.9%。集装箱行业2016年下半年触底反弹,但中远海发该业务2016年全年的毛利率却降至7.31%。2017年,其毛利率小幅回升至8.42%,但到今年上半年再度下滑,跌至6.41%。
  龙头老大中集集团集装箱业务的毛利率在今年上半年也降至9.02%,创五年新低。2017年,中集集团该项业务的毛利率还高达15.58%。
  “行业内部竞争加剧,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,导致大家都不敢提价,成本的上升只能自己消化。”一家小型民营集装箱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这就是今年上半年整个行业量上去了,但盈利却大幅下滑的根本原因。”
  有趣的是,近两年在集装箱市场攻城略地、已成为中集集团强有力竞争对手的中远海发,与中集集团关系颇为密切。
  两大国企如何实现共赢
  中集集团2017年年报显示,没有控股股东的中集集团,目前第一大间接股东是招商局集团,间接持股24.58%;由中远和中海合并而成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通过旗下公司间接持股22.72%,是第二间接大股东。
  在中集集团8个董事席位中,招商局集团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各占2个。其中,董事长、非执行董事王宏来自招商局集团,非执行董事胡贤甫来自招商局工业集团。副董事长、非执行董事王宇航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、党组成员,非执行董事刘冲则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旗下的中远海发董事总经理。
  记者注意到,刘冲除了是中远海发董事总经理,还是上海寰宇的董事长。不过,有接近中集的人士透露,刘冲作为非执行董事,在中集并不负责具体业务。
  存在股权关系的两家国企均涉及集装箱制造业务,这是否存在同业竞争问题?
  “我们不存在同业竞争。”中远海发的董秘俞震认为,中远海发并非中集的控股股东,中远海发和中集集团的业务都非常多元化, “造箱”并非唯一,因此两者并不构成法律、法规界定的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之间的同业竞争关系,而是纯市场竞争关系。中远海发作为中集的战略投资者,也跟中集有业务上的合作。
  记者看到,在中远海发的财报里,中集集团被归为“联营公司”。
  梳理中集的公告发现,中远海发和中集集团之间保持了日常关联交易关系,2017年,中远海发向中集集团购买了7.85亿元人民币的商品。俞震解释说,主要是采购集装箱以及造箱的原材料。
  分析人士指出,中远海发原本并不持有中集集团股份,而持有中集股份的中远1999年将自己旗下的集装箱工厂大部分股权卖给了中集集团,自此不再拥有集装箱制造业务,也不涉及“同业竞争”问题。但2016年中远和中海合并时,中远海发购买了中远(香港)集团 有限公司持有的长誉投资100%股权,进而间接成为了中集22.72%股权的持有者,加上近几年其集装箱业务发展很快,才出现了当前的尴尬。
  当年,中远和中海合并的目的之一,就是解决“业务资源同质化严重”问题,然而,重组后的公司又出现了跟联营公司业务“同质化”的问题,这可能是重组时相关各方始料不及的。
  可以期待的是,国资委正大力推进央企深化改革,支持中央企业之间通过资产重组、无偿划转、战略联盟、联合开发等方式,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,减少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,提升央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。中集集团与中远海发同属国资委旗下优势龙头企业,能否以市场化方式实施同业重组或创新合作,最终化“干戈为玉帛”,产生协同效应,达到双赢格局?我们拭目以待。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强正论坛

Copyright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Template by Comsenz Inc.All Rights Reserved.

Powered by Discuz!X3.4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